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中村改造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提速增效,广州市聚焦解决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难题,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实时入库、动态增补,加速项目前期策划生成。一是加快项目入库。经政府确定的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可实时申请纳入项目储备库,先行开展项目改造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二是优化年度计划增补机制。当年度具备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动态增补纳入当年度城中村改造计划,按程序审批项目改造方案,大幅压缩前期谋划时长。如,番禺区桥山村、旧水坑村等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项目,通过实时入库、动态增补机制,前期计划谋划审批效率提高2—3倍。
二、推行并联审批+承诺制审批,优化方案审批流程。一是加快推动征收土地前期工作。在项目改造方案编审期间,涉及土地征收的,可同步开展土地预公告、征地补偿安置公告、办理补偿登记、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等征地前期工作,尽早满足行政审批法定前置要件,缩短申报准备时间。二是推行并联审核审批。同步开展城中村改造项目详细规划、改造方案等编制、审查、报批工作,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交通等部门,对改造方案进行联审决策,一体化推进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工作。同时,鼓励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对有条件符合规划的项目改造方案探索试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加快项目实施方案审批进度。三是优化方案调整程序。对于已批改造方案需正向优化(增强改造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或调整内容不涉及增加总建筑面积、不涉及减少复建安置面积和公益性用地面积的,可由区政府按程序审定,进一步下放区级审定权限,压缩改造方案调整审定时间。
三、因地制宜、分片分期,推动项目加快启动实施。一是鼓励分片分期实施。项目改造方案可按照“民生先行、灵活分片、动态分期”的原则,明确分片(期)实施计划。最小分片(期)原则上不小于详细规划的导则地块,且每一片(期)应当先行建设安置房、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二是有序推进拆迁安置。推行“签一片、拆一片、建一片、安置一片”模式,项目改造方案批复并生效后,项目每片(期)签约人数占总人数80%以上即可按实施计划启动房屋拆除及后续相关工作,细化分期分片的运作模式,加速推进项目实施落地。如,白云区罗冲围重点片区通过分期分片实施改造,先行改造广州白云站、华为中心等条件成熟、功能区位优越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起到良好带动示范作用。
四、靠前指导、主动服务,缩短开工前手续时间。一是优化规划条件核发程序。在改造方案批复后,改造主体可凭批复向属地规划部门申请规划条件和审查项目建筑设计方案。二是支持建筑设计方案前期技术服务。改造主体按规划条件先行编制地块建筑设计方案,规划部门提供建筑设计方案技术指导服务,加快推动项目报批报建。三是简化申报条件,支持公益性项目先行建设。对复建安置房(含住宅和物业)、独立用地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公益类工程项目,可参照政府投资项目,简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办材料,凭同意使用土地通知书、划拨决定书、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20年2月1日后核发的)等任一材料作为使用土地证明文件,适用告知承诺制、并联审批、联合审图等举措,加快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进一步压缩城中村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审批时间,降低改造项目开工前的时间成本和行政成本。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村配套幼儿园项目,与政策出台前相比可提前半年以上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