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对这片厂区最熟悉,没想到现在大变样,老厂房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年轻了。” 近日,正在福建省泉州市工艺美术公社内参观2025泉州城市更新年展的苏先生发出感慨。他介绍说,这个地方曾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曾经工艺大师云集,涵盖泉州花灯、金苍绣、木雕等技艺,但进入21世纪后,工艺美术厂逐渐没落,厂房年久失修、破败闲置。“没想到,政府通过保护改造与更新活化,让老厂房焕发了新生机。在这里,我们普通市民和游客都可以近距离与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交流学习,陶冶情操,不愧是古城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泉州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因需、因事制宜,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百姓居住品质、完善城市公服配套、盘活低效存量资产、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五个方面,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品质。
“绣花”改造,古城“最泉州”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传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保持原风貌,如在街巷修复中使用海蛎壳水洗石、烟炙砖、清水砖以及收集的老旧石板、旧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做到修旧如旧,着力保存古城刺桐古厝特色元素。”正在泉州古城中山南路进行街区改造施工的福建五建安全员郭远城介绍说,他们目前正在对古城46条街巷进行修复更新,包括结构加固、骑楼立面修缮、铺设地下管网等。
“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丝起点”,泉州古城这一系列称号,无不彰显千年泉州在世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021年7月,泉州申遗成功,泉州古城正式成为世界的古城,占地面积达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也迈入新时期。
“泉州在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始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态保护理念,以‘重振古城功能活力、再现古城文化魅力’为施治策略。”泉州市城市更新中心主任黄平阳介绍说,泉州古城更新改造着眼于城市治理和文脉传承,梳理古城肌理,锚定“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目标,坚持原真修复、微扰作业、渐进更新,以“绣花”功夫改造提升从唐宋到民国乃至20世纪时的各个历史空间、建筑元素、环境要素。
泉州古城老城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王顺福介绍,为最大限度减少古城更新改造过程对居民和游客的干扰,施工方创新采取“六微六保”施工组织法,即居民生活微干扰、交通组织微循环、施工组织微扰动、施工机械微型化、群众工作微微笑、帮扶服务微细处和保障施工安全、保障工程质量、保障工期受控、保障用水用电、保障上学上班、保障回家顺畅。“如为了减少噪声扰民,施工方特地给切割机安装了一个内附吸音棉的移动式小房子,房随机走,可谓用心良苦。”
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古城更新聚焦解决供水、排污、防涝、强电供应、弱电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系统改造完善市政设施的基础上,实施慢行系统、骑行畅通工程;切实转化“开发方式”为“经营模式”,修缮活化西街219号等多处古城风貌建筑,针灸式打造开放式文旅产业空间;把中山路及周边街巷当作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展示馆,利用古街古厝,引入非遗展示体验馆和博物馆,打造木偶传统艺术、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活动展示场所,呈现“最泉州”传统风貌。
“古城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就好了,春节期间我们这个店单泉州特产姜母鸭每天就比以前多卖几十只。”中山路上闽南特产批发店店主郑女士喜滋滋地说。
活态传承,留住城市“根与魂”
阳春三月,微风里弥散着淡淡的花香。在晋江市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占地面积126亩、闽南地区成片开发规模最大的红砖古厝建筑群,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五店市是晋江城区发源地,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街区内遍布着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100余幢,保留的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是晋江特色风貌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夯土房屋,也有闽南传统“皇宫起”红砖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和西洋建筑,同时还保留传承了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
“五店市位于晋江市核心区,可谓寸土寸金,如果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政府会有数亿元土地收益,但晋江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为了让利于民,造福子孙,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活动载体,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不惜斥巨资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名城保护管理科科长李溢海介绍说。
五店市坚持以打造“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作为发展定位,根据“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三个方面的规划,力求还原历史建筑的本真面貌,保留街区历史地形、风貌,恢复青阳山绿化植被,延续传统依山就势布局的聚落空间形态,重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等景观要素。
晋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施荣进介绍说,作为晋江城区的发源地,五店市传统街区保留了很多晋江人的历史记忆。因此,五店市街区始终坚持在展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重点营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历史文脉,按“传统文化区”、“都市休闲区”、“闽商风情区”和“幸福养生区” 四个区域进行布局规划,探索 “华侨乡愁”晋江模式,设置民俗体验馆、家风家训馆、来仪堂非遗馆等空间载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土、乡音、乡情”,先后接待近千团华人华侨返乡考察团,成为维系海外侨胞的亲情纽带。
拆墙并院,探索“联片共治”新模式
“墙中有墙、院中有院,一堵墙不仅占用了小区的宝贵空间,还阻断了社区居民的正常来往。”谈起过去的社区状况,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道华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碧红直摇头。
城市更新给华丰社区带来新气象。近年来,华丰社区以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墙体相近、成本最适原则,将7个老旧零散小区30栋楼600多户打通融合为一个大型小区,解决了过去老旧小区诸多棘手问题,被誉为“古有六尺巷,今有拆墙院。”
拆“围墙”,“小院并大院”,建立老小区联片共管体系。拆墙并院统一管,目前已实现东片区7个老旧小区“拆墙”打通、连片整合,统一大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物业费缴交率大幅度提升。
拆“界墙”,“小路并大道”,建立老街区联网共建机制。街区治理联动,组建“一网协同”联盟,打破行政隶属界限,“一网统管”优化11个单元级网格、33个责任网格,同时做到空间利用最大化、使用效率最优化,盘活各类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打造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厝边灶、长者食堂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科普室等40多个近邻特色服务空间。
拆“心墙”,“小家并大家”,建立老熟人联合共治模式。孵化一支专业服务的“熟人队伍”,探索“红色物业”模式,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调共商机制,组建“红色家政”服务队,定期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保洁、养老护理等“一对一”上门服务。
人民至上,使命如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城市更新要“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泉州市仍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质增效,努力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实施模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