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墨分五色”概念,将建筑打散重构,形成五条横向笔触般的构成状态;通过立面挂板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展现出“焦浓重淡清”的意蕴;在设计中融入泉水文化和“天书”作品元素,呼应泉城水韵,体现艺术家创作内涵……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一座极具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的建筑备受瞩目,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它就是今年1月9日落成的济南韩美林艺术馆,也是济南推进建筑师负责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得益于建筑师和项目的全程“挂钩”,项目实现了从主体施工到开馆9个月的“极限工期”,破解了“方寸之间做腾挪”的行业发展难题,也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济南方案”。
建筑师做项目“大管家” 全程驻场及时响应
既要改造1.3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又要在保留历史建筑肌理的同时融入当代艺术展陈功能,韩美林艺术馆项目建设之初就面临着复杂挑战。为此,项目引入建筑师负责制,由同圆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全过程”驻场。
“我们建立‘设计总控+专项协同’机制,将方案决策权、施工审批权、工程款会签权‘三权合一’。”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团队通过“建筑师全过程管控体系”,在结构加固、材料封样等32个关键节点实行24小时设计响应,累计签发187份《现场设计指令单》,确保设计意图“零折损”。例如,地下室施工中突遇不明结构体,设计团队36小时内完成三维扫描建模与加固方案优化,避免工期延误15天。
BIM技术“穿针引线” 数字化实现毫米级精度
场地狭小、工艺繁杂,是韩美林艺术馆施工的难点。为解决这一痛点,项目团队凭借设计优势,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数字孪生体”,通过建造过程模拟,提前化解了238项专业碰撞问题。其中,89项通过设计优化替代传统变更,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就像是‘穿针引线’,用BIM技术串联起整个建造过程,实现资源融合、数据共享、效能提升。”建筑师负责制团队负责人介绍说,BIM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约了成本,也缩短了施工时间。
在材料运输环节,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狭小场地物流调度算法”,结合无人机巡检与智能塔吊联控,将机械等待时间压缩30%。针对7米超长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板运输易碎裂难题,创新“随形模具车载养护系统”,实现“生产—运输—吊装”全流程零破损。
从“概念”到交付 艺术家原稿还原度高
从“交图纸”到“交产品”,采用建筑师负责制建造的韩美林艺术馆,将设计意图全部贯彻到了项目当中。
艺术馆的核心亮点——“天书玻璃幕墙”与UHPC艺术板,正是建筑师负责制下“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成果。团队与材料工匠协同研发,通过“逆向排产”机制,提前6个月锁定UHPC骨料配比、玻璃蚀刻深度等23项美学参数。最终,25毫米的UHPC板以“7米×1.5米”的超大规格实现曲面造型,幕墙龙骨与结构加固一体化施工更压缩工期20%。“因建筑师全程驻场主导,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都被及时纠正,灯具角度经过了12次优化。”韩美林工作室代表透露说。建筑最终呈现的水墨笔触3D质感得到韩美林及其团队的高度认可。